Dictionary Definition :
Definition[1]
:
說一切有部所立之教義。意指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真實存在。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七載說一切有部四大論師之四種觀點:(一)法救之「類有異」說,主張三世諸法唯有形類之區別,而實質相同。(二)妙音之「相有異」說,主張諸法於世轉時,各有三世相,住過去世時,正與過去相合,於餘二世相不名為離。(三)世友之「位有異」說,主張諸法經歷三世,由位(位置、作用)而有異,非體有異。即諸法經三世位,雖得三名,而其體無別。(四)覺天之「待有異」說,主張諸法與前後相對待,而有三世之名。此四說之論證雖不同,然皆主張三世實有,其中世友之「位有異」說為說一切有部之正統觀點。(參閱「三世」536)
Source
:
佛光電子大辭典
Page
:
p540
Definition[2]
:
俱舍論二十卷二頁云:論曰:三世實有。所以者何?由契經中,世尊說故。謂世尊說:苾芻當知,若過去色非有;不應多聞聖弟子眾,於過去色,勤脩厭捨。以過去色是有,故應多聞聖弟子眾,於過去色,勤脩厭捨。若未來色非有;不應多聞聖弟子眾,於未來色,勤斷欣求。以未來色是有,故應多聞聖弟子眾,於未來色,勤斷欣求。又具二緣,識方生故。謂契經說:識、二緣生。其二者何?謂眼及色。廣說乃至意及諸法。若去來世非實有者;能緣彼識應闕二緣。已依聖教證去來有;當依正理證有去來。以識起時,必有境故。謂必有境,識乃得生。無則不生,其理決定。若去來世,境體實無;是則應有無所緣識。所緣無故;識亦應無。又已謝業,有當果故。謂若實無過去體者;善惡二業當果應無。非果生時有現因在。由此教理,毘婆沙師,定立去來二世實有。若自謂是說一切有宗;決定應許實有去來世。以說三世皆定實有,故許是說一切有宗。謂若有人,說三世實有;方許彼是說一切有宗。若人唯說有現在世,及過去世未與果業,說無未來,及過去世已與果業;彼可許為分別說部。非此部攝。
Source
:
朱芾煌《法相辭典》字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