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諸條件之不同,戒律可二分為如下十一種。(一)性戒與遮戒。前者戒性罪,後者戒遮罪。以之產生種種異名,稱舊戒與新戒、主戒與客戒、性重戒與息世譏嫌戒、性重戒與離惡戒、性戒與離戒。〔南本涅槃經卷十一、正法念經卷五十九、摩訶止觀卷四〕
(二)定共戒與道共戒。新譯作靜慮律儀與無漏律儀(道生律儀)。(一)定共戒,乃三乘聖者發色界定,自得防非止惡之戒體。(二)道共戒,為三乘聖者發得無漏道,自契廢惡修善之律儀。於此,小乘有部與大乘唯識家所解不同。有部主張定共戒乃共色界有漏定,大乘則謂通於無漏、無色界;道共戒為共依無漏道,此二戒皆為隨心轉。(參閱「戒」2896)
(三)止持戒與作持戒。指於戒律之止惡、修善二類。(參閱「二持」204) (四)善戒與惡戒。又稱正戒與邪戒。(一)善戒指隨順世法、佛制,於身、口、意防非止惡。(二)惡戒指如牛戒、狗戒等邪見之戒法。〔南本涅槃經卷三十二、華嚴玄談卷四〕
(五)世間戒與出世間戒。又稱在家戒與出家戒。(一)為五戒、八戒等。(二)為出家者應受持之十戒、六法、具足戒等。〔正法念經卷五十九、文殊師利問經卷上、天台四教儀集註卷下末〕
(六)聲聞戒與菩薩戒。又作小乘戒與大乘戒、小戒與大戒。(一)聲聞戒為小乘聖者受持之戒律,如「五、八、十、具」諸戒。(二)菩薩戒為大乘菩薩所受持者,如十無盡戒、四十八輕戒等。〔南本涅槃經卷二十六〕
(七)作戒與無作戒。又作表戒與無表戒、教戒與無教戒。(一)作戒,依諸種表業而受戒。(二)無作戒,為已受戒而身得戒體。〔南本涅槃經卷三十二、大乘義章卷十〕
(八)權戒與實戒。又作粗戒與妙戒。乃天台宗所談,(一)權戒為權教所說之戒律,如「五、八、十、具」諸小乘戒,瑜伽、善戒諸大乘戒,皆是三乘共門所持,藏、通二教界內卑淺之粗戒。(二)實戒乃實教所說之戒律,如梵網經中十重、四十八輕戒,獨為別、圓二教與界外菩薩受持之妙戒。〔法華玄義卷四下〕
(九)事戒與理戒。又作隨相戒與離相戒。(一)事戒係受持三業、四威儀等事相之戒法,如四分、瑜伽、梵網等大、小乘戒皆是。(二)理戒乃戒不見戒相,以安住空、假、中三觀為戒律,如圓頓大戒。〔摩訶止觀卷四之一〕
(十)威儀戒與從戒戒。(一)威儀戒,雖受戒,唯外現威儀,但為名利,欲受人尊敬。(二)從戒戒,順從佛制,清淨三業,內外相稱,如實受持戒行。〔南本涅槃經卷三十二〕
(十一)求戒與捨戒。(一)求戒係為求三有之果報而持戒。(二)捨戒乃捨三有之果報,真實受持戒法者。〔南本涅槃經卷三十二〕
The two grades of commandments, or prohibitions, e. g. 十戒 and 具足戒 for monks; 五戒 and 八戒 for the laity; 邪戒 and 正戒 heretical rules and correct rules; and numerous other pairs.
1.性戒和遮戒。性戒是本性就是戒,不待佛制,誰犯了就有罪,如殺盜淫妄等戒是;遮戒是禁戒,佛禁止不許作,如飲酒等戒是。2.邪戒和正戒。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;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。3.定共戒和道共戒。定共戒是入定的時候,自然能夠收伏身心,防止一切的惡法;道共戒是見了道之後,自然不會再犯戒。這二種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,不是受的。
二戒===﹝出華嚴孔目
〔一、性戒〕,謂殺、盜、邪淫、妄語,此四性自是戒,不待佛制,人若持之即得福,犯之即得罪,是名性戒。
〔二、遮戒〕,遮即遮止,謂飲酒多有過失,能犯諸戒,是故佛特遮止,令不毀犯,乃能守護餘之律儀,是名遮戒。
二戒===﹝出毗婆沙論﹞
〔一、道共戒〕,謂於見道、修道位中,不作意持,自然不犯,戒與道俱發,是名道共戒。此戒既是初果、二果、三果所得,即是無漏戒也。(見道即初果,修道即二果、三果也。無漏者,不漏落三界生死也。)
〔二、定共戒〕,謂發得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天定之時,不作意持,自然不犯,戒與定俱發,是名定共戒。此戒斷惑未盡,未出生死,即是有漏戒也。
二戒===﹝出華嚴經疏﹞
〔一、隨相戒〕,隨即隨順,相即形相。謂依如來教,染衣出家,乞食自活,不犯威儀,是名隨相戒。
〔二、離相戒〕,離即遠離,謂持戒之人,心無所著,則一切戒猶如虛空,了無持犯之相,是名離相戒。
二戒===﹝出涅槃經
〔一、性重戒〕,謂殺、盜、婬、妄皆性業也,不待佛制持而不犯,性自是善;犯而不持,性自是罪。若犯之者,其罪極重,是名性重戒。
〔二、息世譏嫌戒〕,謂佛所制,出家之人,凡世間治生產業,及一切非道所宜之事,皆不應為,以止世人之所譏誚、嫌疑,是名息世譏嫌戒。
二戒===﹝出涅槃經﹞
〔一、威儀戒〕,威儀戒者,謂受戒已,惟務修飾容止,誑惑於世,蓋由好求名利,欲人恭敬者也。
〔二、從戒戒〕,從戒戒者,謂順從佛制,清淨三業。蓋其內外相稱,不為世事,但求真實利益,不要虛譽者也。(三業者,身業、口業、意業也。)
二戒──在家二戒===﹝出毗婆沙論﹞
〔一、五戒〕,謂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婬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此五戒是在家之人所持,故名在家五戒。
〔二、八戒〕,謂五戒之後,更加不坐高廣大床、不著花鬘纓絡、不習歌舞戲樂,此八戒亦是在家之人所持,故名在家八戒。
二戒──邪正二戒===﹝出天台四教儀集註﹞
〔一、邪戒〕,謂外道之人,執邪為道,非因計因,自計前世因從雞中來,便即獨立,行於苦行,或計因從狗中來,便即噉食糞穢,行於苦行,是名邪戒。
〔二、正戒〕,謂佛未出世時,輪王亦教人行於不殺、不盜等十善,即此十善戒法,是名正戒。(十善者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婬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貪欲、不瞋恚、不邪見也。)
(名數)二種之戒也。各隨其所出而異其名目,如性戒、遮戒、(孔目章)、道共戒、定共戒(毘婆沙論)、威儀戒、從戒戒(涅槃經)、隨相戒、離相戒(華嚴經疏)、止持戒、作持戒(華嚴經疏)、性重戒、息世譏嫌戒(涅槃經)、邪戒、正戒(四教儀集註)等。四教儀集註亦以十戒具足戒稱二戒,謂之出家之二戒。毘婆沙論以五戒八戒稱二戒,謂之在家之二戒。【參見: 戒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