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台智顗為解釋各經內容之深義,所立之五種義解法。又作五重玄談、五重玄、五玄、五章。即:(一)釋名,解釋一經之題目。(二)辨體,辨別一經所詮之體性,如法華經即以「中道實相」為全經所詮之妙體。(三)明宗,闡明一經之宗趣。(四)論用,論說一經之功用。(五)判教,又作判教相,判立一經之教相,以定一經之評價。此一義解法,見諸於其法華玄義、維摩經玄疏、金光明經玄義、仁王經疏、金剛般若經疏、觀音玄義等著作中。
如法華玄義卷一舉出妙法蓮華經所具五重玄妙之義,稱為法華五重玄義。即:(一)以法喻為名,(二)以諸法之實相為體,(三)以一乘之因果為宗,(四)以迹門十四品為斷疑生信之用,以本門十四品為增道損生之用。(五)以無上醍醐為教相。
維摩經玄疏亦舉出維摩經之五重玄義:(一)以不思議之人法為名,(二)以不思議之真性解脫為體,(三)以不思議佛國之因果為宗,(四)以不思議之權實、折伏攝受為用,(五)以不思議之帶偏顯圓為教相。
然智顗於菩薩戒義疏中,則依五重玄義而取「釋名、出體、料簡」之三重玄義,此則為特異之釋例。〔阿彌陀經義記、觀無量壽佛經疏、玄義私類聚卷一、卷四、法華略義見聞卷一、法華玄義講述卷一〕(參閱「法華五重玄義」3399)
五重玄義──法華五重玄義===﹝出法華玄義﹞
天台智者大師,凡釋諸經,皆立五重玄義。所謂一釋名、二辯體、三明宗、四論用、五判教相。故此法華一經,亦有五重玄妙之義也。
〔一、法喻為名〕,法即妙法,喻即蓮華。妙法者,妙名不可思議,法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。良以妙法難解,假喻易彰。妙法則權、實一體,蓮華則華、果同時。故以法喻為名也。(十界者,佛界、菩薩界、緣覺界、聲聞界、天界、人界、阿脩羅界、餓鬼界、畜生界、地獄界也。十如者,如是相、如是性、如是體、如是力、如是作、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、如是報、如是本末究竟等也。權即三乘法,實即一乘法也。)
〔二、實相為體〕,謂中道實相,為此經所詮妙體,故名實相為體也。
〔三、一乘因果為宗〕,一乘即一實相也,宗即要也。謂修此實相之行為因,證此實相之理為果,故名一乘因果為宗也。
〔四、斷疑生信為用〕,用即力用,謂以大乘妙法,開示圓機。在跡門,令斷權疑而生實信;在本門,令斷近疑而生遠信,故名斷疑生信為用也。(跡門者,此經二十八品,前十四品所談是也。跡猶足跡,如人住處,則有行往之跡。謂如來從久遠之本,以垂近成之跡也。本門者,後十四品所談是也。本猶根本,謂如來開近成之跡,以顯久遠之本也。)
〔五、無上醍醐為教相〕,聖人垂訓之謂教,分別同異之謂相。此經純圓極妙,異乎偏小諸教,喻如醍醐上味,不同乳酪生熟二酥,故名無上醍醐為教相也。
五重玄義===(術語)又曰五重玄談。天台智者凡釋諸經立五重之玄義。【參見: 玄義】
===(名數)第一釋名,無名,則不能顯法。故應先釋經題。第二辨體,名者呼體故,名之次宜辨體,體者一部之旨歸,眾義之中樞也。第三明宗,宗者修行之宗旨也。會體必由修行。故體之次宜明宗。第四論用,會體而自行已圓,則應自體起用,利益眾生。故就宗而論一經之作用。第五判教,利益已多,則所說之教義無盡,故用之次宜判教義之大小權實。已上五重。就法華經釋之。則與咸之法華撮要曰:「此經乃以法譬為名,實相為體,一乘因果為宗,斷疑生信為用,無上醍醐為教相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