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常與無常。常,梵語 nitya,又作常住(梵 nitya-sthita),為「無常」之對稱。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恆常不變,不生不滅而相續不斷。緣起法性之理及如來之法身均為常住不變。常亦為凡夫之「四顛倒」與「四德」之一。一般多將常住者稱為無為法。然據大乘莊嚴經論卷三菩提品及佛地經論卷七載,如來之法、報、應三身雖均為常住,然以其意義不同,而有三常之說,即:(一)自性身(真如法身),乃絕對平等,在本質上為永遠不變之自性常(本性常、凝然常)。(二)受用身(報身),為受樂不絕之無間常(不斷常)。(三)變化身(化身、應身),為教化眾生而變現之身,雖有生滅,然變現能無限相續,故稱相續常。但上述之後二者並非屬無為法原意之常。
又據佛性論卷四無變異品載,如來之三身恆能生起世間利益等事,故稱常住。此常住依於下列十種因緣,而能相續不絕,即:(一)因緣無邊,(二)眾生無邊,(三)大悲無邊,(四)如意足無邊,(五)無分別智無邊,(六)恆在禪定而不散亂,(七)安樂清涼,(八)行世間八法而無染,(九)甘露寂靜而遠離死魔,(十)本性法然而無生滅。此即顯示如來三身之體用乃恆常不斷。
另據大般涅槃經疏卷八載,於諸常中,有世間之相續不斷而稱為常者,以及三無為常;三無為常,即:得斷煩惱者,稱為數緣常;事緣差者為非數緣常;不屬前二者,則為虛空常。此四種皆不及如來常。所謂「如來常」,即是妙有,其本自有而無所對待,此常實照,為非常非無常之真常,且即邊而中,具足三點而不縱橫,故如來常為諸常中之第一者。其他尚有世間相常住、佛性常住等說。
此外,與常相對者即無常,梵語為 anitya,又作非常。即有生滅變化,而無法保有短暫之同一狀態者。一切有為法皆具生、住、異、滅之四有為相,隨時間遷流而存在,故稱無常。一切有為法均屬無常,故稱諸行無常,乃三法印(佛教的三個基本標幟)之一。大智度論卷四十三有二種無常之說。即:(一)有為法位於現在一剎那間停留,而立刻又沒入於過去(剎那滅),此稱念念無常(剎那無常)。(二)相續之法壞滅,例如,人在壽命終盡時則死滅,此稱相續無常(一期無常)。金七十論卷上所載數論學派之說,舉出暫住無常與念念無常二種無常,主張轉變為無常,而自性為常住,此與佛教所說有異。辯中邊論卷中,就遍、依,圓三性而立有三種無常:(一)遍計所執性,即其體全無之無性無常(無物無常)。(二)依他起性,乃由因緣所生,故為有生滅之生滅無常(起盡無常)。(三)圓成實性,屬真如,乃有變化之垢淨無常(有垢無垢無常)。
比喻無常之不實、短暫,則言如夢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、如露、如電;如喻無常之可怖,則謂無常狼、無常虎;而死之來臨,則比喻為無常殺鬼、無常風、無常刀、無常使。此外有關無常之用語如:生者必滅、盛者必衰、會者定離等均屬之。至於觀想無常,稱為無常觀、非常觀;闡說無常之偈頌,稱為無常偈;安置病僧之堂院,稱為無常院、無常堂;臨終之際所擊之磬,稱為無常磬。〔雜阿含經卷十二、卷三十、北本涅槃經卷三十四、卷三十九、勝鬘經自性清淨章、法華經卷一方便品、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、成唯識論卷十、華嚴五教章卷四〕(參閱「三無為」629、「無常」5109)
有恆常不變者,也有不是恆常不變者(通常指斷滅的),兩者並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