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ICTIONARY

(Total Entries : 263789)
Name :
Email :
Comment :
Captcha :
Dictionary Definition :
Definition[1]

無常 Skt. anitya; 'impermanence.'

Definition[2]

anitya. Impermanent; the first of the 三明 trividyā; that all things are impermanent, their birth, existence, change, and death never resting for a moment.

Source
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, William Edward Soothill and Lewis Hodous
Definition[3]

無有常住。

Source
陳義孝編, 竺摩法師鑑定, 《佛學常見辭彙》
Definition[4]

「景物依舊,人事已非」,這是一般人對無常的感嘆。其實,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,因緣所生的諸法,空無自性,隨著緣聚而生,緣散而滅,它是三世遷流不住的,所以不但有情世間的眾生有生、老、病、死的現象,器世間的山河大地有成、住、壞、空的演變,人的心念有生、住、異、滅的變化,自然界的時序更是春、夏、秋、冬,或冷、暖、寒、暑的更替不已。也就是說,一切法在時間上是剎那不住,念念生滅,過去的已滅,未來的未生,現在的即生即滅,正如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因為世間一切萬法無一是常住不變的,因此說「無常」。
  無常是宇宙人生一切現象的真理。依物理學來說,宇宙世間一切事物沒有一樣是靜止的,既然是動的,就是「無常」。因此,《八大人覺經》說:「覺悟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。」《阿含經》也說:「積聚終銷散,崇高必墮落,合會要當離,有生無不死。」《萬善同歸集》更是形容:「無常迅速,念念遷移,石火風燈,逝波殘照,露華電影,不足為喻。」這些都是說明人生無常的道理:三世遷流不住,所以無常;諸法因緣所生,所以無常。
  無常依其變化的速度,分為「念念無常」與「一期無常」兩種。在世間所有事物中,變化速度最快的,莫過於我人的心念,心念的生滅,剎那不住,比閃電還要迅速,因此《寶雨經》形容心念如流水,生滅不暫滯;如電,剎那不停。
  除了心念是「念念無常」之外,其實人的生老病死、物的生住異滅、世界的成住壞空等,莫不是由剎那剎那的漸變,累積成一期的突變。因此,世間一切現象,乃至萬事萬物,可以說都只是時間性的存在而已。因為不論精神、物質,凡一切現象無一不剎那生滅變化,而且是不斷的變化,因此無常是世間實相,是永遠不變的真理。
  當初佛陀因為感悟人生無常,於是捨棄榮華,出家修道;成道之後,也以苦、空、無常的人生真相來開示眾生,所以原始佛教教團的成立,可以說是源於佛陀對諸行無常的體悟。
  世間無常故苦。順遂變成困逆固然是無常,禍厄轉為幸福也是無常。因此,無常不是消極的,無常說明:好的會變壞,壞的也能轉好。例如:貧窮的人,只要努力工作、經營,也有致富的可能;人事不和諧,只要肯與人為善,廣結善緣,自能贏得友誼;做事遇到挫折,只要能夠愈挫愈勇,逆境終將突破。無常對人生具有積極的激勵意義,因為世事無常,才能使我們脫離不滿的現狀;因為世事無常,所以得以體會法性的真實平等;因為世事無常,所以不會為神權邪說所迷惑。尤其,修學佛法的人因為有「生死事大,無常迅速」的無常觀,所以容易生起出離心,精進不懈,進趣佛道。
  《大般涅槃經》說: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;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。」這是說明世間萬物無一得以常住不壞,凡生者必滅,因此,唯有超脫此生、滅的世界,才可達到寂靜的境域。也就是說,一切有為法的本性是空寂的,所以無常、無我,所以能實現涅槃,這就是「三法印」的思想根據,也是佛教的根本教義。
  無常使生滅相續,無常帶給人生無限的光明,無限的生機。如果世間一切永恆常住,則世界必然一片死寂,惟其一切法是由因緣和合而起,緣聚則生,緣散則滅,所以才有春夏秋冬的四時運轉,才有花開花落、月圓月缺的物換星移,才有聚散窮通、悲歡離合,也才能構成一個生機無限,多彩多姿的有情世間。
  無常為我們的人生開拓更寬廣的空間,很多苦難都因無常而重新燃起無限的希望。所以,無常才能進步,才能更新,才能生生不息;無常,蘊藏無限的希望與生機,是最實在,最親切的真理。

Source
佛光教科書, 星雲大師編著
Definition[5]

沒有恆常不變的,參看「變異」、「變易法」。

Source
漢譯阿含經辭典,莊春江編(1.4版)
Definition[6]

anitya, anityatā; adhruva, anityatva, anitya-saṃjñā, aśāśvata, aśāśvatatā, kāla-gata, kṣaṇika, calātmaka, cyuta, na nityam, bhedanātmaka, vikṛti, vi-√naś, vināśa, vipatti, vyaya, sarvam anityam.

Source
佛教漢梵大辭典
Page
P2153
Definition[7]

瑜伽五十六卷二頁云:問:依何分位,建立無常?此復幾種?答:依生已壞滅分位,建立無常。此復三種。謂壞滅無常,轉變無常,別離無常。

二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五頁云:言無常者:顯現生身,及與剎那,皆展轉故。剎那展轉者:由彼彼觸起盡故;彼彼受起盡。此相續見。由非不現見,非緣他智故。

三解 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二頁云:言無常者:謂性破壞朽敗法故。

四解 瑜伽八十七卷二十五頁云:於諸行中,已滅壞故;滅壞法故;說名無常。

五解 顯揚一卷十五頁云:無常者:謂諸行自相生後滅壞性。

六解 雜集論二卷三頁云:無常者:謂於眾同分諸行相續變壞性,假立無常。相續變壞者:謂捨壽時。當知此中,依相續位,建立生等;不依剎那。

七解 五蘊論六頁云:云何無常?謂即如是諸行,相續謝滅為性。

八解 廣五蘊論十四頁云:云何無常?謂彼諸行,相續謝滅為性。

九解 大毗婆沙論三十八卷十七頁云:云何無常?答:諸行散壞破沒亡退,是謂無常。此中文句,雖有多種;義亦無別。皆共顯了無常義故。問:云何無常散壞諸行?答:非如散壞穀豆等物,但令諸行,無復作用,故名散壞。謂一剎那,作所作已;第二剎那,不復能作。

十解 品類足論一卷七頁云:無常云何?謂令已生諸行滅壞。

Source
朱芾煌《法相辭典》字庫
Definition[8]

【梵】anityam
【滿】enteheme akū
【蒙】möngkhe busu
【漢】無常

Source
Pentaglot 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