色蘊 (rūpa-skandha). The 'aggregate of form.'
The skandha of rūpa, or that which has form, v. 五蘊.
梵語 rūpa-skandha,巴利語 rūpa-kkhandha。又作色陰、色受陰。為五蘊之一。色,為變礙義;佔有一定空間,且會變壞者,稱之為色。而色之聚集,稱為色蘊;亦即有質礙、變礙諸法之類聚。
依據俱舍論卷一所載,色係指五根(眼耳鼻舌身)、五境(色聲香味觸)及無表色。五根為眼、耳等五識之所依,為五種淨色。五境為眼、耳等五根所取之五種境界。
五境中之色,有青黃赤白、長短方圓等二十種。青黃赤白等十二種,稱顯色;長短方圓等八種,稱形色。聲,分為有執受大種因、無執受大種因等八種聲。香,有好香、惡香、等香、不等香四種之別。味,有甘、醋、鹹、辛、苦、淡等六種。觸,有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種,及滑性、澀性、重性、輕性,並冷、餓、渴等十一種。無表色,謂意識緣於過去所見之境,雖分別明了,而無表對,故稱無表;雖無所表,而於所緣之境執著不忘,故稱為色。
於上述諸色法中,又可依其一一法之性質而歸納成下列之數種分類。據雜阿含經卷三載,色受陰即所有之色;乃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之色。其中,地水火風四大種,是為能造,而色聲等,是為所造。阿毘曇心論經卷一載,色有二種:(一)微塵積聚之色,指眼、耳乃至味、觸等十色入,又稱十色處。(二)非微塵積聚之色,指無教色(無表色),為法入之所攝。又雜阿含經卷十三、集異門足論卷三、俱舍論卷十三等,將色分為有見有對、無見有對、無見無對三種。有見有對,又作可見有對。因其可示現彼此之差別,故為有見;以其有障礙,故為有對;即指極微所成,眼根所取之色境。無見有對,又作不可見有對。雖有障礙而不可見,即指五根及聲香味觸之四境。無見無對,乃不可見無障礙之法,即指無表色。
依據顯揚聖教論卷五所載,色蘊略有五種相,即:(一)自相,即色身諸法各有不同之自相,如堅是地相,溼是水相,煖是火相,動是風相。(二)共相,即色身諸法和合之相,謂一切色身皆從地水火風和合為相。(三)所依能依相屬相,即色身四大種是所依相,四大造色是能依相。(四)受用相,謂眼等諸根有增上力,故諸色塵境界得以產生,遂有苦樂逆順受用之相。(五)業相,謂色身能作種種業行之相,故一切業行,皆依色身攝受增長。〔雜阿含經卷二、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、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五、卷七十六、卷一二八、雜阿毘曇心論卷一、卷二、順正理論卷一、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一、大乘百法明門論、成唯識論卷一、卷二、俱舍論光記卷一、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五本、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五之一〕(參閱「五蘊」1212)
五蘊之一。見五蘊條。
色蘊===如五蘊中說。
二解 五蘊論一頁云:云何色蘊?謂四大種,及四大種所造諸色。
三解 廣五蘊論一頁云:云何色蘊?謂四大種,及大種所造色。
四解 俱舍論一卷五頁云:色蘊者何?頌曰:色者唯五根五境及無表。論曰:言五根者,所謂眼耳鼻舌身根。言五境者,即是眼等五根境界。所謂色聲香味所觸。及無表者:謂無表色。唯依此量,立色蘊名。
五解 大毗婆沙論七十四卷八頁云:問:色蘊云何?答:如契經說:諸所有色,皆是四大種,及四大種所造。餘經復說:云何色蘊?諸所有色,若過去,若未來,若現在,若內,若外,若麤,若細、若劣、若勝、若遠,若近,如是一切,略為一聚,說名色蘊。乃至識蘊,廣說亦爾。阿毗達磨作是說言:云何色蘊?謂十色處,及法處所攝色,是名色蘊。問:此三處說,義有何異?答:各為遮止他宗所說。問:如契經說:諸所有色,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;此為遮止何宗所說?答:此為遮止覺天等說。謂佛觀察未來世中,有覺天等,當作是說:四大種外,無別所造。為遮彼意,故作是說:諸所有色,皆是四大種,及四大種所造。顯離大種,有所造色。問:餘經復說諸所有色,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;乃至廣說。此為遮止何宗所說?答:此為遮止外道所說。謂佛在世,有出家外道,名為杖髻。撥無過去未來。為遮彼意,故世尊說:諸所有色,若過去,若未來,若現在。乃至廣說。顯有過去未來色等。問:阿毗達磨,作如是言:云何色蘊?謂十色處,及法處所攝色。此為遮止何宗所說?答:此為遮止譬喻者說。謂譬喻者,撥無法處所攝諸色故。此尊者法救亦言:諸所有色,皆五識身所依所緣。如何是色,非五識身所依所緣。為遮彼意,故作是說:云何色蘊?謂十色處,及法處所攝色。
六解 集異門論十一卷一頁云:云何色蘊?答:諸所有色,若過去,若未來,若現在,若內,若外,若麤,若細,若劣,若勝,若遠,若近,如是一切,略為一聚,說名色蘊。此中諸所有色者:云何名為諸所有色?答:盡所有色。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諸色,如是名為諸所有色。復次盡所有色。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。如是名為諸所有色。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:云何過去色?答:若色,已起,已等起;已生,已等生;已轉,已現轉;已聚集,已出現;落謝,過去,盡滅離變;過去性,過去類,過去世攝;是名過去色。云何未來色?答:若色,未已起,未已等起;未已生,未已等生;未已轉,未已現轉;未聚集,未出現,未來性,未來類,未來世攝;是名未來色。云何現在色?答:若色,已起,已等起;已生,已等生;已轉,已現轉;聚集出現;住,未已謝,未已盡滅,未已離變,和合現前;現在性,現在類,現在世攝;是名現在色。若內若外者:云何內色?答:若色,在此相續,已得不失。是名內色。云何外色?答:若色,在此相續,或本未得,或得已失。若他相續。若非情數。是名外色。若麤若細者:云何施設麤色細色?答:觀待施設麤色細色。復如何等?答:若觀待無見有對色;則有見有對色名麤。若觀待有見有對色;則無見有對色名細。若觀待無見無對色;則無見有對色名麤;若觀待無見有對色;則無見無對色名細。若觀待色界色;則欲界色名麤。若觀待欲界色;則色界色名細。若觀待不繫色;則色界色名麤。若觀待色界色;則不繫色名細。如是施設麤色細色。如是名為若麤若細。若劣若勝者:云何施設劣色勝色?答:觀待施設劣色勝色。復如何等?答:若觀待有覆無記色;則不善色名劣。若觀待不善色;則有覆無記色名勝。若觀待無覆無記色;則有覆無記色名劣。若觀待有覆無記色;則無覆無記色名勝。若觀待有漏善色;則無覆無記色名劣。若觀待無覆無記色;則有漏善色名勝。若觀待無漏善色;則有漏善色名劣。若觀待有漏善色;則無漏善色名勝。若觀待色界色;則欲界色名劣。若觀待欲界色;則色界色名勝。若觀待不繫色;則色界色名劣。若觀待色界色;則不繫色名勝。如是施設劣色勝色。如是名為若劣若勝。若遠若近者:云何遠色?答:過去未來色。云何近色?答:現在色。復次云何遠色?答:若色,過去,非無間滅。若色,未來,非現前起。是名遠色。云何近色?答:若色,過去,無間已滅。若色,未來,現前正起。是名近色。如是名為若遠若近。如是一切,略為一聚者:云何一切略為一聚?答:推度思惟稱量觀察,集為一聚。是故名為如是一切略為一聚。說名色蘊者:云何說名色蘊?答:於此色蘊,顯色顯蘊顯身顯聚。是故名為說名色蘊。
七解 法蘊足論九卷十頁云:云何色蘊?謂諸所有色,一切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,是名色蘊。
八解 品類足論二卷十四頁云:色蘊云何?謂十色處,及法處所攝。
色即質礙之義。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諸根和合積聚,故名色蘊。
rūpa-skandha, rūpa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