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ICTIONARY

(Total Entries : 263789)
Name :
Email :
Comment :
Captcha :
Dictionary Definition :
Definition[1]

The six points of reverent harmony or unity in a monastery or convent: 身 bodily unity in form of worship, 口 oral unity in chanting, 意 mental unity in faith, 戒 moral unity in observing the commandments, 見 doctrinal unity in views and explanations, and 利, 行, 學, or 施 economic unity in community of goods, deeds, studies, or charity.

Source
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, William Edward Soothill and Lewis Hodous
Definition[2]

六和敬 [py] liùhé jìng [wg] lui-hua-ching [ko] 륙화경 yuk'wagyŏng [ja] ロクワキョウ rokuwakyō ||| Six ways that Buddhist practitioners should live in harmony and be sensitive and caring towards each other: (1) To unify their respectful deportment to be the same; (2) To unify their chanting; (3) To unify their purpose; (4) to unify their practices of purity; (5) to unify their view; (6) to unify their benefits. Other sets of six may be seen in various scriptures.

Page
[Dictionary References] Naka1461 [Credit] cmuller(entry) cwittern(py) ]
Definition[3]

指六種和同愛敬。又作六慰勞法、六可憘法、六和。即求菩提、修梵行之人須互相友愛、敬重之六種事;亦即大乘佛教所稱,菩薩與眾生有六種和同愛敬:(一)身和敬,指同禮拜等之身業和敬。(二)口和敬,指同讚詠等之口業和敬。(三)意和敬,指同信心等之意業和敬。(四)戒和敬,指同戒法之和敬。(五)見和敬,指同聖智之見解和敬。(六)利和敬,指同衣食等之利益和敬。又作行和敬、學和敬,即指同修行之和敬。或又作施和敬,即指同布施之行法和敬。又據大乘義章卷十二舉出:(一)身業同,(二)口業同,(三)意業同,(四)同戒,(五)同施,(六)同見等六者,稱為六和敬。另據祖庭事苑卷五列舉出「六和」,即:(一)身和共住,(二)口和無諍,(三)意和同事,(四)戒和同修,(五)見和同解,(六)利和同均。
 此外,據法界次第卷下之下記載,外同他善,稱為和;內自謙卑,稱為敬。菩薩與物共事,外則同物行善,內則常自謙卑,故稱和敬。六和敬又作:(一)同戒和敬,菩薩通達實相正理,知罪不可得,然為安立眾生於實相正理,故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,而無有乖諍;亦知眾生同此戒善,未來必得菩提大果,是以敬之如佛,故稱為同戒和敬。(二)同見和敬,菩薩通達實相正理,而能了知諸法本無所得,亦無所知見,然為安立眾生於實相正見,故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見,而無有乖諍;亦知眾生因此知見,必得種智圓明,是以敬之如佛,故稱為同見和敬。(三)同行和敬,菩薩通達實相正行,而能了知無作無行,然為安立眾生於實相正行,故以方便善巧同修諸行,而無有乖諍;亦知眾生同此諸行,漸積功德,當成佛道,是以敬之如佛,故稱為同行和敬。(四)身慈和敬,菩薩住於無緣平等大慈,以修其身,常與眾生一切樂事,而無有乖諍;亦知眾生皆有佛性,未來必得金剛之身,是以敬之如佛,故稱為身慈和敬。(五)口慈和敬,菩薩以無緣平等大慈,以修其口,常與眾生說一切法,令其得樂,而無有乖諍;亦知眾生皆有佛性,未來必得無上清淨口業,是以敬之如佛,故稱為口慈和敬。(六)意慈和敬,菩薩住於無緣平等大慈,以修其意,常知眾生諸根性欲,與眾生樂,而無有乖諍;亦知眾生皆有佛性,未來必得心如佛心,是以敬之如佛,故稱為意慈和敬。〔中阿含卷五十二周那經、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九、仁王般若經卷下、四分律卷五十、大乘義章卷十二〕[1]

Source
佛光電子大辭典
Page
p1269
Definition[4]

僧眾是住持正法的使者,正法的久住,要依靠和樂清淨的僧團始能實現,而僧團的融洽健全,又以和合為基礎。所謂「和合」,即指「理和」與「事和」,亦即僧眾在真理與行事方面都能和諧相處的意思。
  佛陀住世時,領導的僧團有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彌、沙彌尼、式叉摩那、優婆塞、優婆夷等七眾弟子,以佛陀身旁的常隨眾而言,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多。如此龐大的僧團,佛陀如何統理,使其和樂清淨,發揮住持正法,度化眾生的集體力量?「六和敬」即是佛陀攝眾的方法之一。略述如下:
  一、身和同住:在行為上,不侵犯人,就是相處的和樂。僧團大眾,同作佛事,必須做到身業清淨,講求和諧快樂,彼此互相幫助、尊重、包容;遇有疾病,相互照顧,平等共居,和合共住。
  二、口和無諍:在言語上,和諧無諍,就是語言的親切。僧團大眾,共同信佛、讚法、敬僧,必須做到語業清淨,說話懇切,言語柔和,和平共處。
  三、意和同悅:在精神上,志同道合,就是心意的開展。僧團大眾,同一信心,共同追求佛法真理,必須做到意業清淨。日常生活中,不違不犯,不比較人我得失,不計較是非利害,心意的和悅才是當下的淨土。
  四、戒和同修:在法制上,人人平等,就是法制的平等。僧團大眾受持戒法,進退有節,儀禮有據,行住坐臥之中,威儀莊嚴。
  五、見和同解:在思想上,建立共識,就是思想的統一。僧團大眾對於出世聖道,能如理通達,捨去分別執著,彼此見解一致,達成共識,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。
  六、利和同均:在經濟上,均衡分配,就是經濟的均衡。僧團大眾,不論是經濟上的財利,或知識上的法利,大家受用均等。
  六和敬之中,戒和同修,見和同解,利和同均,是和合的本質;身和同住,口和無諍,意和同悅是和合的表現。身業的實踐,如法共住;語業的談吐,和雅高尚;意業的動念,清淨無染。和樂清淨的僧團,便是正法久住的基礎,因此,經典中以破和合僧與弒父、弒母、弒阿羅漢、出佛身血,同為「五逆重罪」。
  「僧」是佛法的住持者,割愛辭親,捨離世樂,以弘法為家務,以利生為事業,他們的生活與常人無異,但以耕耘心田為要務,耕耘自己的心田,也耕耘眾生的心田,更做眾生的福田。出家法師也稱為「開發心靈能源的工程師」。佛陀教示人人皆有佛性,僧團奉行佛陀的教法,以紹隆佛種、教化眾生為己任;因為有僧團住世弘化,因而得以「續佛慧命」,因此,僧團就是佛陀的真身。
  僧團因為奉行「六和敬」,因此能和樂清淨。廣義而言,一個家庭若能奉行佛法,共同行持六和敬,就能和合無諍,美滿安詳;一個團體只要能奉行佛法,共同行持六和敬,就能和合無諍,發揮團體的力量;一個社會若能奉行佛法,共同行持六和敬,就能和合無諍,成就一個安和樂利的社會;一個國家若能奉行佛法,行持六和敬,就能和合無諍,成為一個富強康樂之邦。
  放眼當前的世界,到處充滿缺陷、鬥爭與是非,例如:種族歧視、宗教分歧、國際紛爭等,加上近百年來科技發達,武器的發明日新月異,人類對戰爭的畏懼愈深,渴望和平的呼聲愈高。各強國間,雖有禁武、限核等高峰會議的舉行,然而這些外在的措施卻無法杜絕戰爭的發生。
  當初佛陀成立僧團,標舉六和敬,以思想、法制、經濟、語言、身行、心意為民主平等的原則,樹立了佛法的平等風範,無疑是一帖止諍的良藥,因此,「六和」不僅是建立僧團的重要基礎,也是人類追求世界和平的根本之道。

Source
佛光教科書, 星雲大師編著
Definition[5]

僧是和合的意義,而和合復具有二義,即理和與事和,理和是證擇滅,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選擇的寂滅的道理,事和共有六項,即所謂六和敬。一、身和同住,是身體的和平共處;二、口和無諍,是言語的不起爭論;三、意和同悅,是心意的共同欣悅;四、戒和同修,是戒律的共同遵守;五、見和同解,是見解的完全一致;六、利和同均,是利益的一體均霑。

Source
陳義孝編, 竺摩法師鑑定, 《佛學常見辭彙》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