聖言,謂正直之言語。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十舉出四種聖言:(一)不見言不見,謂眼識所受、眼識所了,則可言見;若眼識實未受、未了,則不可言見。(二)不聞言不聞,謂耳識所受、耳識所了,則可言聞;若耳識實未受、未了,則不可言聞。(三)不覺言不覺,謂鼻、舌、身等三識所受、所了,則可言覺;若三識實未受、未了,則不可言覺。(四)不知言不知,謂意識所受、所了,則可言知;若意識實未受、未了,則不可言知。
四聖言===﹝出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﹞
四聖言者,聖,正也,即正直之言也。
〔一、不見言不見〕,謂眼識所受,眼識所了,則可言見;若實眼識未受未了,則不可言見。是名不見言不見。
〔二、不聞言不聞〕,謂耳識所受,耳識所了,則可言聞;若實耳識未受未了,則不可言聞。是名不聞言不聞。
〔三、不覺言不覺〕,謂鼻覺香、舌覺味、身覺觸也。若鼻識、舌識、身識所受所了,則可言覺;若實三識未受未了,則不可言覺。是名不覺言不覺。
〔四、不知言不知〕,謂意識所受,意識所了,則可言知;若實意識未受未了,則不可言知。是名不知言不知。
瑜伽三卷十二頁云:四聖言者,一、見言見、不見言不見聖言,二、聞言聞、不聞言不聞聖言,三、覺言覺、不覺言不覺聖言,四、知言知、不知言不知聖言。
二解 集異門十卷十三頁云:四聖言者,一、不見言不見,二、不聞言不聞,三、不覺言不覺,四、不知言不知。云何不見言不見聖言?答:眼識所受,眼識所了,說為所見。有實眼識未受未了,彼不隱覆此想、此忍、此見、此質直事,言我未見,如是名為不見言不見聖言。有實已見,起不見想,彼不隱覆此想、此忍、此見、此質直事,言我不見,如是雖名聖言,而不名不見言不見,彼實已見故。云何不聞言不聞聖言?答:耳識所受,耳識所了,說為所聞。有實耳識未受未了,彼不隱覆此想,此忍、此見、此質直事,言我不聞,如是名為不聞言不聞聖言。有實已聞,起不聞想,彼不隱覆此想、此忍、此見、此質直事,言我不聞,如是雖名聖言,而不名不聞言不聞,彼實已聞故。云何不覺言不覺聖言?答:三識所受,三識所了,說為所覺。有實三識未受未了,彼不隱覆此想、此忍、此見、此質直事,言我不覺,如是名為不覺言不覺聖言。有實已覺,起不覺想,彼不隱覆此想、此忍、此見、此質直事,言我不覺,如是雖名聖言,而不名不覺言不覺,彼實已覺故。云何不知言不知聖言?答:意識所受,意識所了,說為所知。有實意識,未受未了。彼不隱覆此想、此忍、此見、此質直事,言我不知,如是名為不知言不知聖言。有實已知,起不知想,彼不隱覆此想、此忍、此見、此質直事,言我不知,如是雖名聖言,而不名不知言不知,彼實已知故。又云:復次四聖言者,一、見言見,二、聞言聞,三、覺言覺,四、知言知。云何見言見聖言?答:眼識所受,眼識所了,說為所見。有實眼識已受已了,彼不隱覆此想、此忍、此見、此質直事,言我已見,如是名為見言見聖言。有實不見而起見想,彼不隱覆此想、此忍、此見、此質直事,言我已見,如是雖名聖言,而不名見言見,彼實不見故。云何聞言聞聖言?答:耳識所受,耳識所了,說為所聞。有實耳識已受已了,彼不隱覆此想、此忍、此見、此質直事,言我已聞,如是名為聞言聞聖言。有實不聞而起聞想,彼不隱覆此想、此忍、此見、此質直事,言我已聞,如是雖名聖言,而不名聞言聞,彼實不聞故。云何覺言覺聖言?答:三識所受,三識所了,說為所覺。有實三識已受已了,彼不隱覆此想、此忍、此見、此質直事,言我已覺,如是名為覺言覺聖言。有實不覺而起覺想,彼不隱覆此想、此忍、此見、此質直事,言我已覺,如是雖名聖言,而不名覺言覺,彼實不覺故。云何知言知聖言?答:意識所受,意識所了,說為所知。有實意識,已受已了,彼不隱覆此想、此忍、此見、此質直事,言我已知,如是名為知言知聖言。有實不知而起知想,彼不隱覆此想、此忍、此見、此質直事,言我已知,如是雖名聖言,而不名知言知,彼實不知故。
四聖言===(名數)【參見: 聖言】